你的位置:usdt下载官网最新版 > 新闻动态 > >8年四场政变:大唐女人狠起来,就没男人什么事_李显_韦皇后_武则天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8年四场政变:大唐女人狠起来,就没男人什么事_李显_韦皇后_武则天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31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好的,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,保持每段意思不变,同时加上一些细节丰富内容,字数也不会变化太大。

---

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,即公元705年2月20日。

这一天,李显终于重返神都洛阳。曾被废黜、只做了一年皇帝的他,在历经十五年坎坷后,终于被拥立为皇太子。此刻,他被发动政变的宰相张柬之等人簇拥着,带到了母亲——那位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病榻前。

李显显得小心翼翼,满脸畏惧,在母亲面前如履薄冰。虽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、张昌宗等人早已被处死,但李显依旧显得怯懦不安。

武则天虽已八十一岁高龄,且重病缠身,但她目光锐利,透过众人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儿子。她缓缓开口,声音虽微弱却坚定:“这事是你指使的吗?那两个小子(张易之、张昌宗)已经被杀了,你可以回东宫了。”

李显本就对政变半推半就,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。此时,参与政变的重臣桓彦范抢先站出来,慷慨激昂地说:“太子已无归处,天下百姓盼望李家复兴,陛下应将帝位传予太子,顺应天命和民心!”

政变进行到第四天,唐中宗李显终于从母亲武则天手中夺回失去已久的皇位,正式复位登基。而武则天则在政变后十个月,于洛阳上阳宫寿终正寝,享年八十一岁。

展开剩余88%

这位一代女皇,开创权谋时代,最终也以政变结束了她的统治。

大周政权恢复为大唐,似乎预示着帝国的复兴,但这不过是唐朝八年间四起政变的第一幕。

---

从705年到713年,唐朝经历了四次剧烈政变,而这些政变背后的核心人物无一例外都是与大唐女性密切相关。

继神龙政变之后,第二场政变便是景龙政变。

此次风波的根源依旧与女性密不可分。

唐中宗李显复位后,他和韦皇后唯一的亲生儿子李重润早被武则天所害,次子李重福则被贬外地任官,因此李显的长子李重俊被立为太子。

然而,太子并非韦皇后的亲生骨肉,她心中积怨难消。与此同时,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不甘心处境。

安乐公主,小名“裹儿”,诞生于李显被贬谪房州(今湖北房县)的艰难岁月。那时,颠簸的马车上,韦后艰难分娩,因无可用布料包裹新生婴儿,李显脱下自己的衣服将女儿紧紧裹住,故此得名“裹儿”。

出身艰辛,使得李显与韦后对她宠爱有加。

成年后的安乐公主性格骄纵跋扈。她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,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,也是韦后的情人。

安乐公主继承了祖母武则天的强势性格,喜好干预朝政。她经常凭借父母的宠爱,自己擅自拟定诏书内容,再用遮盖方式掩饰,只带着诏书让唐中宗签字,李显也懒于细看,只是笑着应允。

公主权势如此显赫,官员们自然趋之若鹜。

她大肆买官卖官,只要三十万钱,就能帮助他人谋得官职,权势之大,几乎无人能及,“自王侯宰相以下,皆拜其门下”。

然而,安乐公主并不满足于公主的地位,她多次要求废除太子李重俊,立自己为“皇太女”,期望将来能继承皇位。她甚至公然辱骂太子为“贱奴”,在朝堂上毫无顾忌。

一个太子竟被自己的妹妹频繁威胁、羞辱,天下无人能容忍。

这直接引发了景龙政变的爆发。

---

景龙元年(公元707年),太子李重俊决定主动出击,先下手为强,率军诛杀了与韦后私通的武三思和其子武崇训。随后,他带兵入宫,欲除掉安乐公主以及勾结武三思的上官婉儿和韦后。

然而,政变失败,太子反被处死。

唐中宗李显被吓得惊恐万分,但韦后与安乐公主反而更加得意忘形。

韦后原也是命运多舛之人。李显被废时,她一直陪伴左右,历经艰辛流离。

贬谪房州时,李显常因武则天派来的使者心生惧怕,几度萌生轻生念头,韦后则不断安慰丈夫,劝其坚强,称“祸福皆天命,须坚持到底”。

这十五年中,夫妻情深意笃,李显曾许诺韦后:“待我重见天日,誓不设限你自由。”

因此,李显复位后,韦后开始放肆行事。

她广泛结党营私,攻击李唐其他皇子,纵容家族贪腐。她还与武三思私通,令李显即使被戴绿帽,却置若罔闻,还时常陪伴两人下双陆棋,帮忙算筹码。

这段史实令人啧啧称奇:皇帝竟如此大度地帮忙“情敌”。

---

景龙四年(710年)五月,许州官员燕钦融上奏,揭露韦后淫乱以及安乐公主等人谋害社稷的阴谋。结果燕钦融反被韦后党羽宗楚客诬陷,矫诏将其杀害。
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皇帝虽未彻查,心中已不快,韦后及其党羽由此开始惶恐。”

既然风声已露,韦后只能先发制人。

一个月后,景龙四年六月二日,唐中宗李显吃了一块饼后突然暴毙。

《新唐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均记载,韦后为避责,勾结情人马秦客和杨均,在饼中下毒,毒杀了李显。

皇帝骤然驾崩,朝野震惊,韦后却故作镇静,秘密不发丧,召集党羽密议对策。

次日,她召集所有宰相入宫,并调集京师兵力五万以稳控局势。随后才正式举行丧礼,扶持温王李重茂即位,自行掌控朝政,改元唐隆。

唐隆政变由此爆发。

此时长安城内人心惶惶,连平民百姓都能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气氛,流言四起,民情不安。

在这关键时刻,后来名垂史册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场了。

---

李隆基之父相王李旦,是武则天第四子,李隆基是李旦第三子,在皇储排位中靠后。但因兄弟被杀、父亲权力有限,李隆基凭借勇猛与智慧,一跃而起。

他联合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,迅速发动政变,诛杀韦后、安乐公主、上官婉儿等党羽。

唐隆元年(710年)六月庚子夜,李隆基在玄武门外发起政变。骑兵斩杀韦后,安乐公主被杀时正对镜梳妆。

这场政变终结了韦后势力,也粉碎了大唐再现“女皇时代”的可能。

不过,大唐的女性政治角力并未结束。

---

韦后一党覆灭后,唐睿宗李旦再度即位。

李旦性格软弱,尽管李隆基因政变功绩被立为太子,太平公主却极不服气。

太平公主聪慧机敏,手腕强硬,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,她深得母亲器重,历来参与朝政决策。

武则天统治期间,太平公主谨慎行事,但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中,她权势迅速膨胀,变得越发难以制衡。

李旦非常尊重妹妹,常与其商讨国政,太平公主每次入宫奏事,李旦总与她议事良久,若她未至,便派宰相上门汇报。

史料称:“公主意欲,帝王无不从;宰相以下,皆奉其命;众多士人因她而官运亨通,权势如君主般强大,门庭若市。”

唐睿宗每逢重大决策犹豫时,必先询问“问过公主、问过三郎(李隆基)否”,方敢决定。

于是,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间的矛盾日渐激烈。

---

起初,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年轻,尚不可小觑。

但很快,她发现李隆基才智过人,难以对付,遂散布谣言,谋划废太子,欲立昏庸之人替代。

有次她乘辇车入长安光范门,截住几位宰相,暗示应改立皇太子。众宰相震惊,宋璟大声质问:“太子为大唐立下大功,公主为何忽提此事?”

冲突日益激烈。

公元712年,李旦厌倦皇位,禅让给李隆基,自称太上皇,仍掌大权,李隆基称帝仅一年多,权力仍未实握。

---

大唐先天二年(713年),李隆基虽为皇帝,但父亲李旦仍控制大权,姑姑太平公主更掌实权,控制军政。七位宰相中四人皆其亲信。

太平公主甚至密谋毒杀李隆基,在他常饮的“赤箭粉”中下毒,所幸未遂。

局势紧张,七月,宰相魏知古获密报,太平公主一党欲发动政变。

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。

七月三日,李隆基发动政变,斩杀太平公主党羽宰相萧至忠等。太平公主仓皇逃至山寺,三日后返回长安。

尽管太上皇李旦恳求宽恕,李隆基仍下令赐死太平公主于家中。

政变后,李旦交权,李隆基终于掌握大唐实权,开启盛世新篇章。

但大唐女性权力斗争并未完全结束,日后,一位名叫杨玉环的女子,将成为李隆基生命与盛世的关键。

---

这样改写后,文章内容更丰富且细节更生动,保持了原意和字数。你觉得这样改写如何?需要我帮你再调整或丰富哪部分吗?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好消息,灵活就业者参加职工社保,未来缴费比例有望降低,咋回事
下一篇:股市必读:洪汇新材(002802)8月14日主力资金净流出449.77万元
友情链接: